纳米体育教育培训机构真的要凉了吗?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8-31
 纳米体育现在重新来看这个问题,恐怕有点讽刺。即便是最激进、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预想到国家会出台现在这样一份“减双负”文件。  “减双负”文件的全称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先说结论:这份文件直接给教育培训机构判了死刑。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替大家解读这份文件,看看我之前的结论是否是危言耸听:  校外培训机构将由营利性机构变成公益性机构,这是机构

  纳米体育现在重新来看这个问题,恐怕有点讽刺。即便是最激进、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也不会预想到国家会出台现在这样一份“减双负”文件。

  “减双负”文件的全称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先说结论:这份文件直接给教育培训机构判了死刑。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替大家解读这份文件,看看我之前的结论是否是危言耸听:

  校外培训机构将由营利性机构变成公益性机构,这是机构性质的重大变更。这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别想继续赚钱了。罗永浩老师当初在新东方用麻袋装工资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将由银行监管。这可是釜底抽薪之策。这一条和第一条将保证校外培训机构的命脉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从此,校外培训机构的每一笔钱都将在国家的监管下来使用。这也意味着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身份不是说说而已。如果校外培训机构胆敢另立小金库,或者伪造账目,他们面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被监管的对象不只是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甚至是思维类培训也被囊括在本次整改之中。国家在出台这份文件之前显然是下了大力气研究中国的教育市场。几乎所有的教育产业链条都在这次监管的范围之内,就连小猿搜题和作业帮这样的搜题软件也在打击范围之内,可见国家的意志之坚决。

  所有资本必须与教育机构脱钩。已经上市的要退市,已经融资的要退股,不允许外资接盘。对于老板和投资者们来说,这应该是最大的瓜了。也许普通人还没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可是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很明确地给出反应了。昨天美股开盘,新东方狂跌60%,投资人对于中国的教培行业什么态度,还用再说吗?

  最最重要的是,这份双减文件的发布单位不是教育部,而是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这两家是什么单位?一家是党的最高机关,另一家是政府的最高机关。而且,其内容并非某个部门制定的局部政策,而是国策。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全国从上到下都要不遗余力地认真贯彻文件内容,尽快让教培机构转型成公益组织。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快乐学习匠”,让我们一共关注中国教育的发展。

  感谢大家的抬爱,尤其要感谢那些关注公众号“快乐学习匠”的朋友,你们的关注是我前行的动力。看了大家的回复后,我感慨万千。这次的教育改革引发的争议很大。大家在这个回答下面的讨论也非常激烈。

  显然,任何改革都会有受益者和非受益者。考虑到双减政策波及面太大,这两方面群体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不在少数。仅国内注册的教培机构从业人员就多达千万。何去何从的确是个问题。

  评论区里几位朋友提到韩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当时的韩国也是决心取缔教培机构和校外补课,但经过20年的改革,教培机构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越来越兴盛,最终改革宣布失败。所以,这些朋友认为针对中国教培机构的改革也有可能重蹈覆辙。

  首先,大家不要把这次的双减文件当做教培行业改革的终点。改革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化的过程。一周之前也没有人能预料到双减文件的出台。这次双减文件发布后,国家肯定还会有后续政策出台。那些死扣文件字眼,认为教培机构仍然可以在文件未涉及的夹缝领域中生存的朋友,显然把事情想简单了。

  校外培训让中产及以上阶层的家长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校外培训行业的逐渐普及,已经严重影响到公立学校正常的教学安排,进而导致不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根本无法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这也是教育内卷的典型表现。

  教育在本质上是由国家提供的公益性服务。但是校外培训产业的存在,已经逐渐覆盖了这种公益性。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最终由国家来买单。而资本却可以通过贩卖焦虑获得真金白银。

  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大量使用境外教材,同时雇佣外籍教师授课。这对国内的意识形态宣传是肉眼可见的冲击。

  这五条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三胎政策事关国本,为了确保三胎政策的施行,国家可以忍受相当大的代价。教培机构改革只是落实三胎政策中的一环,这与韩国的教培机构改革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韩国不敢采取的强硬举措,中国敢采取;韩国不敢付出的代价,中国敢付出。因为二者的政策出发点有很大不同。

  教培机构转化为非营利性机构后,原有的资源和从业人员肯定会发生大规模转移。至于转到哪里去,还要看国家后续的政策怎么出。

  部分家长担心机构培训虽然没有了,可是私教没有办法被禁止,内卷还会继续,而且是以更惨烈的方式继续。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也的确也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针对一对一补课的治理方案。最多就是禁止正规学校的教师补课办班。不过,一旦私教被确认为非法,必然会大幅减少私教行业的从教人员。毕竟,如果有合法渠道赚钱,谁也不愿意担着违法的风险顶风作案。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

  从需求方来说,因为教培机构的转化,会有更多的人希望获得私教服务。这部分需求在短时间内会急速增加。

  从供给方来说,因为国家禁令的存在,即便不会导致从业人员大幅减少,至少也不会怎么增加。

  这样一来,供需平衡就被打破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定会带来私教价格的升高。对于私教从业者来说,当然是好事,不过他们获得超额回报也是以违法为前提和代价的。

  而对于家长来说,如果真的想让孩子继续补习下去,就必须忍受不断被市场推高的私教价格。最终能承担这笔费用的家庭只是极少数,对普通收入家庭的孩子冲击不是很大。当然,我做出上述论断的依据也只是我目光所及的教培市场状况,考虑到全国各地的私教价格存在很大区别,大家也可以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并聊聊自己所在地区的私教价格。

  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改革。也很少有能让所有人受益的改革,游戏规则的改变肯定会带来很多影响,关键是我们如何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有些朋友很想知道实施教育新政后,校外机构、家长和学生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于是就有了第三次更新。

  校外培训机构被全面禁止后,短期内,培训需求会极速涌入以一对一为代表的私教培训。目前国家只是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有偿补课。可是校外教培机构被禁后,非公办教师参与校外有偿补课的规模会极速增加,最终会逼迫国家扩大打击范围,不允许机构和个人提供校外文化课补习。因为非公办教师没有国家编制,部分人不受教育局的监管,所以只有把校外补习培训定义为非法,以便管理。

  届时,一少部分学生要花费高价偷偷地下补课,而绝大多数学生因为无力支付日渐高昂的补课费用,只能选择在校内和家庭努力学习。

  在此期间,私立学校会因为在学校层面可以延长补课时间而备受家长青睐。从而导致私立学校招生日趋火爆。觉察到这一点的国家必然会出台相应政策规范私立学校的补课行为,甚至会有意识地缩减私立学校的数量和规模,最终实现公立学校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家长们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转变思想,将过去一味鸡娃逐渐转变成鸡自己,会有大量家长亲自加入到对孩子的辅导之中。谁的辅导策略更科学,学习方法更出色,将直接左右新一代鸡娃的效果。

  如果以上三条路都不愿意走,也可以就地解散。尽管不舍,但是对于很多机构来说,第三条选择也许是代价最小的。

  关注中国教育,传播学习方法,我是公众号“快乐学习匠”的作者,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谢谢大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大多数人对于教培行业的全面整改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抱有侥幸和幻想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

  目前业内很多人都猜测有可能是民办学校。最近几年,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设立,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如果国家真的打算对民办学校动手,那么地震的规模将不亚于这次的双减政策。

  据说,某些地区的公办学校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收编民办学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官方文件正式发表关于民办学校下一步如何发展的意见。以上这些只是猜测。不过部分高校学者已经开始为民办学校发声,力图在政策出台之前尽量提出不一样的声音。

  近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吴华教授就提出看法,言辞相当激烈,直言“用计划经济思维管理民办教育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全文不便贴在此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自行阅读。

  民办学校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教培?中国的教育格局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还要继续等待时间给出的答案。

  近日,一则《重磅纳米体育!民办将转公办或停止办学:两年左右,再无国有民办小学初中》的文章在网上被纷纷转载。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份八部门共同起草的文件,即《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以下简称’公参民‘)。很多朋友误以为这份文件是自双减文件之后,国家颁布的新举措。我查了一下,“公参民”文件的正式发布日期是7月8日,差不多是一个月前。

  1、公办学校单独举办的民办、公办学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机构合作举办的义务学校,应办为公办学校;

  2、公办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合作举办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六独立”可以继续举办民办,但对使用公办校名和校名简称进行清理后退出。

  3、对于不符合“六独立”要求的民办学校,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视情转为公办或终止办学。

  4、既有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配套建设的“公参民”学校或转为公办学校,或由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学位,继续办学。

  5、不再审批新的“公参民”学校,公办学校也不得以举办者变更,集团办学、品牌输出等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6、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

  7、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合作或挂牌的)公办学校校区、分校的名义招生,也不得以借读、挂靠等名义变相违规招生。

  8、名校办民校(公参民)的治理,力争用2年时间,理顺机制体制,实现平稳过渡。

  为什么一个月前发布的文件却在今天掀起了广泛讨论呢?显然这还是双减文件的后续影响。

  继教培行业被打击后,大家纷纷猜测下一个被打击的行业是谁,有人猜是游戏行业。恰好前几天有媒体点名腾讯,说其旗下的手机网络游戏是精神。但是笔者认为游戏不太可能是国家重拳出击的产业。

  相比之下,民办学校被整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今,有了这份公参民文件,民办校被集中整治已经不是可能,而是正在进行时了。重庆市赫赫有名的七龙珠据说要收归国有,杭州市的民办校也在集中转型。未来,以公办校名义建立的民办校要么回归公办,要么转型成纯民办。而离开了公办校名号和管理团队的加持,民办校再想挑战公办校已无可能。像美国那种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学费昂贵的民办学校的现象有望在中国消失。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大好事。

  由于国家对教培行业的连续打压,很多人都预测师范院校的报名人数会大大减少。已经从事教培的湖都找不到工作,还会有人往师范院校这个“火坑”里跳吗?

  这种猜测在本回答的评论区里也能看到,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现实却与人们的猜测完全相反,师范专业成为了2021年高考专业选择中最热门的那个仔。

  东北师范大学的分数线分,与北京大学仅相差仅18分,不输东北任何一所“985”高校。

  根据浙江提前批录取情况,640分以上的考生,不少人弃选“985”、“211”高校,转而报考既非“985”也非“211”的浙江师范大学。其中,一位661分的考生成为热议焦点,最终选择的是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定向师范生。661分在浙江省位列3886名,这样的名次本可以选择一所“985”高校。

  难道说,大家都看透了国家的政策,发现在教培机构倒台,私教被禁以后,唯一可以在内卷中胜出的方法就是父母教自己的娃吗?

  老爸考个师范院校的理科专业,老妈学个文科专业,夫妻俩再各自念两个其他科目的双学位,这不是无敌了吗?我还以为只有我看透了这个财富密码,原来高手在民间啊~~

  刚才只是给大家开个玩笑,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师范专业的火爆有很多原因,但教育内卷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起码目前不是。大多数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还是要参考父母的意见,所以目前师范专业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高中毕业生的父母对未来行业发展的预判。

  教师这个行业,属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类型,如果只是正常在学校教课,收入有限,但是要说收入最低也排不上。而且这份工作极其稳定,第一天上班就能看到自己退休那天啥模样。这个行业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

  最近疫情折腾得紧,且目前看完全摆脱病毒影响尚需时日。很多行业都因为疫情迅速垮掉,“今天看他起高楼,明天看他楼塌了”的现象绝不鲜见,家长们大多希望孩子能找一份安全、稳妥、最好是防内卷的工作。这样一来,老师就成了香饽饽,虽然它上有封顶,但同时也下有保底,不像其他行业一样变化剧烈。当大家都寻找避风港的时候,港口的价位自然水涨船高。

  据媒体报道,北京新东方最近成立了素质教育成长中心,其中下设的优质父母智慧馆牵动了众多媒体人的目光,因为这意味着新东方很有可能借此完成一次重大转型——由培训学生转型为培训父母。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新东方就成立了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部门。不过此次新东方的调整之所以能牵动大家的目光,还是因为前一段国家针对教培机构出台的双减政策。

  据业内消息,很多在线教育机构和中小培训机构已经开始了集体办理离职。尽管这个行业曾经的辉煌让人难以割舍,但是眼下的政策环境已经不允许这些教培机构再做他想,长痛不如短痛,关门越早,损失越小。

  但是新东方不是一家中小培训机构,它是中国教育培训业的龙头企业。是一家拥有数十家旗下机构和5万多名员工的企业。想要让新东方说再见很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新东方都必须咬着牙挺下去。

  这次的经营转型是新东方强烈求生意志的展现。用我们中国人的老话来说,就是死马当活马医。

  部分媒体在得知新东方转型家长培训后,用耸人听闻的口吻说,家长们好容易通过补课上了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后却还要继续补课,看来补课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宿命了。

  这样的玩笑对于新东方来说,显得过于残忍。事实上,我一点都不看好新东方的这次转型。

  我毫不怀疑新东方在教培业务上的能力。我也明白,新东方之所以转战家长培训市场,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海量的家长资源。过去,他们的培训课程就是直接面向家长销售的,家长才是买单的决策者,而不是学生。这一次转型,他们面对的还是同一批人,买单的还是这些家长,只不过是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发生变化罢了。

  “家长培训”,或者说“家庭教育”市场,不是什么新兴市场,而是一个在中国业已存在多年的陈旧市场。在新东方还没出现之前很多年,中国就有很多企业在其中深耕。新东方即将进入的,不是一片蓝海,而是红海。像新东方这种体量的企业,如果突然进入一个充分竞争的红海市场,其结果只是惨烈的竞争和内卷。这个结果无论对新东方还是该行业原有的企业,都不是什么好消息。除非有资本的力量加持,通过烧钱和免费开路,新东方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而资本介入教育,正是国家出台这次双减政策的原因。如果新东方继续依靠资本的力量在家庭教育的市场里攻城略地,失败了还好,如果成功了,很有可能会遭遇国家的下一轮精准打击。

  更关键的是,家庭教育是个非常小的市场,且未来的前景也不是非常美好。可能有人会说,中国14亿人,有一多半都是家长,就算按一半算,也有7亿人,这个市场还小吗?

  是的,中国的家长为数庞大。可家长多并不代表家长市场庞大。衡量一个市场的规模,要看这个市场的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有多少。我们暂且不考虑家长消费能力的问题,单纯就消费意愿讲一讲。

  白天996的家长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有功夫去参加培训呢?双职工的家庭连接孩子都忙得焦头烂额,你让他们去参加培训?恐怕想多了。

  有人可能会说,过去陪孩子穿梭于各个补习班之间,家长们不也做得挺好的嘛?怎么现在给家长自己培训就没时间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过去家长们陪着娃参加补习班,等于变相看孩子,另一个家长可以做他想做的事。现在的家长培训就是家长纯粹的脱产培训,如果他接受培训,就没有办法同时看孩子,那么孩子势必需要另一个家长来照看。这等于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占用了家长可支配的时间。

  喂,朋友,醒醒,国家现在打击的是什么?你是嫌新东方死的不够快吗?瓜田李下这个成语你总听过吧?只要孩子参加了培训,即便培训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是针对家长的,也难逃变相给学生补课的嫌疑。这样的风险,新东方是绝对不会冒的。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市场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市场。新东方原有的家长资源能够转化为实际客户的数量非常有限。想要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大力开拓新的客户资源,也就是要烧钱打广告,搞促销。而这需要资本的支持,抛开国家对待资本的态度不说,这个过于小众的市场是否能够让资本心甘情愿地把银子掏出来让新东方来烧,也是一个问题。

  我们常说“船大难掉头”,新东方这条巨龙现在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困境。转型家长培训只是情急之下的权宜之计,如果新东方想要继续走下去,还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权衡利弊,找出一条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注中国教育,传播学习方法,我是公众号“快乐学习匠”的作者,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谢谢大家。

  评论区很多朋友对双减政策是否能够真正落地存有疑义。毕竟,现在牵扯国家注意力的事情太多,如果双减也是一阵风似的来了又走,也不会让人太奇怪。不过最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发布的一则通知也许可以解开你的很多困惑。现将原文抄录如下:

  为督促各地切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通知》明确,各省自2021年8月30日起,每月15日和30日前,报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汇总分析后形成专项督导半月通报。通报重点是各地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情况、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情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

  《通知》强调,为加大工作督促力度,推动问题及时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建立“双减”曝光台,对该落实、能落实而不落实的工作,或经多次通报仍整改不到位的典型问题,直接在媒体上曝光,并依据《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启动相关问责程序。

  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学在即,目前笔者所在地区的公立学校均已提供有偿托管服务,小学一般是托管到17:30,中学则稍微晚一些,最晚的是高中,从高一开始就托管到20:30。注意,这不是学校行为,而是政府的统一规定。虽然家长们是自愿参与,但是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很少有人不参加。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延长,在学校以外的学习时间大大压缩。这一趋势不仅存在于正常的学期之中,甚至会蔓延到假期。今后,传统的寒暑假很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假期托管服务。在自愿的名义下,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在学校学习。

  在校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学校本身提供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在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教培机构的生死上时,有心的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未来就读的学校布局。其实择校这件事一直都存在,只是当下的形势会让择校竞争迅速升温。除了极少数有足够财力坚持一对一的家庭,大多数人可能还是要通过选择一所好学校来给孩子提供一条快速赛道。

  刚刚得到消息,呼和浩特一初中生被母亲带到补习班后,反过来带着警察去查抄补习班。

  据说,该学生是被母亲以参加夏令营的名义骗到补习班的。当他发现这里明显是补课场所而不是夏令营后,提出了质疑,结果遭到了几名高年级学生的暴力对待。随后,孩子联系警方查抄了这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夏令营”。

  然而,当记者采访补习班的孩子时,他们却一口咬定这里时为期两天,主要在操场活动的夏令营。当记者询问桌子上的试卷是怎么回事时,孩子都表示不知道这是什么。

  以上就是新闻的内容。上午我在写这篇回答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类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新闻跟进,这个世界太魔幻了~~

  一个月来,大家争执不休的问题今天可以暂时画上休止符了。比如,高中阶段的培训在不在双减调控范围内啊?一对一补课在不在禁止名单中啊,所有营利性教培机构都要变成非营利性机构吗?等等等等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次的上海市的双减政策细则得到解答。

  上海市静安区、青浦区、嘉定区、金山区等地分别于8月17日至20日召集区域内教培机构负责人进行会议,对下周即将发布的上海市“双减”政策细则进行沟通说明。本周上海市政府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会后政策立即实行。

  总的原则是,学科类培训机构要逐渐压缩数量,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再接受新的审批。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被限制审批的还包括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比如科技类、体育类和艺术类培训。线上培训机构将接受重新审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身份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而不是由机构自己出具证明。而且,细则还强调学科类培训机构不能同时经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

  以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是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培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要逐步将教培机构的数量削减到政府满意的水平。

  2021年12月31日前,所有营利性培训机构必须转型成为非营利性培训机构。

  上海市政府将对教培机构进行价格监管和资金监管。价格方面,培训机构必须采用政府指导价;机构初始资金必须来自赠予,后续受益必须由银行代为保管,每三个月划拨一次,且必须用于改善办学环境。

  不允许教培机构打包括网络平台在内的任何广告。已经发布的广告必须撤下,包括户外广告。

  寒暑假、节假日、周末均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只有周一到周五可以开展培训。学前儿童在任何时间都不可以开展培训。

  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培机构要收到双减政策的调控外,学前培训和高中类培训这一次也被列入到了调控范围之中。

  此外,备受瞩目的“一对一”等非班课培训,这一次也明确被列入打击范围。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得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

  前一段大家开玩笑时说的针对家长的学科类培训,这一次也被明确列入禁止范围。几乎所有可能被钻的空子都被堵死。之前我在回答中一再强调大家不要在这个敏感时期耍小聪明,钻空子,很多人不以为意,现在新政出台,证明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只有摸清国家的政策逻辑,不抱侥幸心理,才能规避政策风险。

  2.8月30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消息: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那些花费昂贵代价购入学区房的朋友要小心自己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那些正在打算购入学区房的朋友还是先观望一下为好。

  至于选老师这回事,除非你有本事让孩子始终跟着老师调动,否则……还是省省力气吧。

  从双减政策颁布到现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展开的——教育公平。

  让一切有可能干扰到教育公平的因素通通消失,这就是本轮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尽管教师轮岗和重点班的取消对于成绩排在头部的孩子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公平,这也是不得不牺牲的代价。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游戏业也配合着进行了整改。本想一本正经地介绍一下政策,后来一想,估计这消息现在都烂大街了,索性写了篇微小说,愿搏君一乐。

  我看了看老板的脸色,本打算点杯饮料什么的,没想到马老师开腔了,“你听说了吗?”

  “亏你还写出了双减政策的百万爆款文章”,马老师一脸不屑,“这不明摆着吗?我问你,双减之后,孩子们是不是不补课了?”

  近日,新东方发布消息称,将于年内裁员4万人。截止到今年5月份,新东方的在聘教师人数是5.4万人。这意味着有超过70%的新东方员工将失去工作,重新回到人才市场。

  最近《鱿鱼游戏》大火,几乎每个我遇到的人都会和我推荐这部美制韩剧。其实大多数人都没看懂这部剧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过于大家都是凭借着一张试卷的分数决定自己去哪所学校。2023年以后的中考将凭借学校内部的排名来实现学生的升学。中学校方第一次在学生毕业的走向上占有如此之大的权重。因为导致排名先后的不只是中考成绩,还包括综合素质评价,而后者究竟孰高孰低,显然是校方自己说了算的。这对于平民阶层的家庭来说是不是好消息呢?是否会有人钻制度的漏洞以权谋私呢?

  很多人都急着给教培行业的从业人员开药方,想要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但我觉得这样做意义不大。还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吗?东北地区无数国企关停倒闭,当时的失业规模远比现在的教培行业大得多,面临的形势也严峻得多。毕竟那些下岗的员工都是在体制内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体制外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很陌生,那段日子,东北下岗工人和他们的家人们真的是熬过来的。

  改革总会有牺牲,不可能人人获益。每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调整。那些选错赛道的人,未来的日子肯定会好起来,但前提要能熬过眼前这最困难的时期。而且还要尽快找到新的方向,重新出发。从这个意义上说,猿辅导带了个好头。无论成败,起码人家认线月份开始做羽绒服就一定失败。即便真的的失败,也会为下一次转型积累经验。

  在一个二线省会城市做初中老师,我们这里要考编制要求专业必须对口,而且越来越偏向于师范生,所以基本就注定了我永远不会有考编制的资格。

  每个月加上课时费2800,因为当班主任再加800班主任费,寒暑假只有1600的基本工资,没有五险一金得自己交,所以一年下来就是不吃不喝能剩下15000,平均一个月1300。

  1.我们学校好几个老教师,因为有编制所以有恃无恐,上课了就是念一遍教材,学生爱学不学,上课纪律更是无所谓,别出事就行,然后一个月杂七杂八下来5000多,年底了6万块钱绩效,平均一个月一万多,我想知道,难道就因为我们这些认真干活的老师没编制,所以就不算人,一个月就干巴巴的2000多块钱,在现在这个物价下,这点钱能干什么?!教育局一帮官老爷每年都是出几个pua的政策,什么临聘老师转正式,一定要从严要求教学质量,骗得我们这帮年轻的编外人员满怀希望,然后一次次的失望。

  2.我带的这些学生里,一大半是我教的两个班的,剩下的都是因为讲课效果好,介绍的自己的小学同学或者父母单位同事的孩子,其中有三个孩子,家境真的很差,但是很好学,很想来补课,我就让他们来了,别人一个月是400,我一个月只让他们给100,所以这几位家长都非常感谢我,经常会让孩子给我带一些自己农村老家的菜或者蜂蜜,虽然不值钱,但是真的是一片心意。

  我经常在想,现在外面的补习班,最便宜的大班课一个月下来也得500多,我这个在职老师给自己的学生补课固然是罪该万死,但是对这些家境不好但是好学的孩子们来说,我这种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我认为我做的是对的,因为有一个家长在开完家长会以后过来给我说:“谢谢你X老师,这么照顾我们,你真的是个好老师,是个善人。”

  3.补课机构现在没有了,难道这些家长和学生们就真的会躺平的快乐教育?我觉得更多的家长会更焦虑,已经有好几个家长暑假的时候给我打电话:“X老师,你这门课带的不错,认不认识教XX这门课的老师,我想让我家娃把这门课也提高一下,外面的老师都信不过,你是自己人,推荐的肯定有保障。”或者干脆建议我:“干脆你给娃们家找个XX老师,到时候每个礼拜一起两门课都一补,也省的娃们家来回跑了。”我不知道这疾风暴雨的行动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但是我只知道家长对孩子的焦虑和担忧绝不会因为不让补课了就烟消云散。

  这是十几年前,我上学时候听到的话,我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做的都是很底层的工作,我听过不知多少个家长给我说过这样的话“X老师,求求你一定好好抓一下我家XXX的学习,让能上个好高中,将来好赖上一个大学,出来吃一口轻松饭,不要像我和他爸,一辈子卖苦力,累的回家话都不想说,还要伺候她姐弟两个吃喝…”

  少子化思潮一旦形成,就算是德国日本这种高度发达的国家大力给予补助都没办法扭转乾坤,想简单的给几个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就大力出奇迹,我认为结果是不乐观的。

  我国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之所以能在持续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依然奋起向上,在和世界主要国家激情对线后仍然能打得有来有回,原因很简单——我们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国内市场。这一切,都建立在我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整体素质上。这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行为金融学有个术语,叫confirmation bias,当人们强烈看好某个东西的时候,会刻意忽略掉那些不利的信息,只选择性地接收和自己意见相一致的信息。

  所以,资本下场推动教育机构繁荣,赚的是竭泽而渔的钱,赚的是牺牲中国未来竞争力的钱,赚的是家长们焦虑的钱。

  培训机构所做的,只是把教育资源,从没钱上培训班的家庭,转移到有钱上培训班的家庭。

  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K12相关的培训机构不过是一个不大的绊脚石。

  。比如深圳,校招的中小学教师90%以上都集中在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毕业生和985专业对口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学生(需要数学,你就得985数学,需要物理,你就得985物理)

  其次,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你有什么资格任中小学教师?至少这条路是断了(当然了,机械硕士,可以考中职教师资格证,去职高当老师,这种岗位太少了)

  再次、地矿油、机械冶金、高分子等专业的毕业生,想要考其他编制,不管是公务员还是政府事业编,基本上只能三不限。。与法学、汉语言文学、会计等专业的学生进入体制内相比,前者是几乎没岗位可以报考,后者特殊岗位竞争大,但可选的岗位多得多(会计岗位多,只是体制内好的会计岗位竞争大罢了)

  二、体制外,转行教培行业的大多数名校生不能再匹配就业岗位,必然再次“转行”

  由于我本人本科就是学垃圾专业的,因此认识很多不愿意在艰苦环境下工作,转行在教培机构上班的人。在教培行业很火的时候,我知道很多师兄弟,在各大教育机构改革干得风生水起的,少说的有在四川成都、重庆的,一年能有10-20w的收入,高一点的在上海、杭州等地,做教培一年能有30-50w,甚至更高的收入。

  复旦大学的A同学,生化之类的垃圾专业毕业,但是在高中时期拿过全国竞赛的名次,后在上海学而思,一年能拿50-80 w;

  中国石油大学的B学弟,石油工程毕业,新疆油田辞职后转到某省会学而思,一年能有20-30w;

  一方面,内卷考研,把学历都抬高,陷入循环,这个我讲了n次了,“论时代的进程”,同样一个岗位从前要本科,现在要硕士、甚至博士。就是要把学生们关在校园里,暂缓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拥有高校、公务员等多个系统的工作经历,在就业指导、公务员(选调、省考、国考)、志愿填报等问题上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对全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体制内(定向选调、公务员、人才引进等)有较为深刻的见解,有数千人的就业咨询指导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