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体育跟踪!培训机构退费骗局还在继续已有人被骗45万警方再次提醒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8-08
 纳米体育在前序《送到家门口的钱?警惕!培训机构退费诈骗套路又升级》稿件中,北京商报记者详细揭秘了新型培训机构退费诈骗是如何步步引诱消费者掉入陷阱的。然而,记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退费诈骗在全国各地仍呈多发态势,警方多次提醒之下,依旧有不少人受骗。8月7日,四川省公安厅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再次发文,披露相关诈骗案例。  退费诈骗,即不法分子通过向被害人邮寄“培训机构退费公告”的快递,引导其添加QQ

  纳米体育在前序《送到家门口的钱?警惕!培训机构退费诈骗套路又升级》稿件中,北京商报记者详细揭秘了新型培训机构退费诈骗是如何步步引诱消费者掉入陷阱的。然而,记者注意到,近一段时间,退费诈骗在全国各地仍呈多发态势,警方多次提醒之下,依旧有不少人受骗。8月7日,四川省公安厅熊猫反诈微信公众号再次发文,披露相关诈骗案例。

纳米体育跟踪!培训机构退费骗局还在继续已有人被骗45万警方再次提醒(图1)

  退费诈骗,即不法分子通过向被害人邮寄“培训机构退费公告”的快递,引导其添加QQ、下载虚假的投资理财或证券类App,并声称通过购买理财类基金和证券的方式进行退款,常以小额能够提现骗取信任,引诱被害人大额投资。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近一周内,已有国家反诈中心、公安部刑侦局、山东警方、河南警方等各地多部门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声,屡次强调对该类诈骗提高警惕。

  以熊猫反诈披露的案件为例,四川巴中某公司员工小王(化名)收到装有“某培训机构退费公告”的快递。因其之前确实参加过该机构的线上培训,但没有完成全部课程,所以他添加了“公告”上“客服”QQ号咨询退费。“客服”称,因名额有限,退费将通过“国盛热线”App进行发放。随后,小王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该App,并成功收到166元退费,便放松了警惕。

  接下来,“客服”以购买公司增值“证券”可清退“学费”为由,让小王在该App上充值购买“证券”。小王两次购买1000元“证券”,分别获得1300元、1200元。连续到账后,小王对此深信不疑。随后,他按对方指示继续充值,直至准备提现时,平台告知因“操作失误”账户被“冻结”,需缴纳“解冻费”方可提现。因不舍之前的投入,他只能缴纳“解冻费”,但对方又以“交税”“补单”等为由告知需继续充值才能提现。最终,小王被骗45万元。

  无独有偶,来自四川广安的家长王女士(化名)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有某机构“补贴公告”和水杯等小礼品,虽然她并没为子女报过该培训,但在好奇心驱使下,还是扫描二维码添加了“客服”并被拉入了“退费”群。随后,“客服”向王女士发来一个App下载链接,称要获得补贴,必须在App内充值,就能以返利的形式领取。

  之后王女士经历的套路与小王相似,一次次实实在在的“退费”,让她彻底相信了该平台。广安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收到诈骗预警后,立即联系王女士询问其是否遇到了诈骗,但都被她否定,甚至不承认自己转过账,并还将民警的劝阻告知群内“网友”,而这些“网友”竟诋毁民警劝阻,让其安心。挂断民警电话后,王女士立即在该App内分三次充值11万元,直到无法提现才发现自己被骗。

  众多教训的背后,不难发现该类诈骗其实都有着固定的套路。骗子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培训机构用户信息,以邮寄退费通知书的方式,诱导受害人添加好友并拉入全是“演员”的群聊;

  再谎称退款必须要在指定App内完成纳米体育,引导点击陌生网址链接下载虚假App,以投入资金便能获得本金和返利为由,诱导受害人转账,并转去少量“退费”骗取信任。在收益驱动下,受害人会不断加大投入资金。此时,骗子不再返还,以“操作错误”“账户冻结”等理由不断诱导受害人转账,以达到诈骗目的。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该类骗局会针对两类人群纳米体育。一类是曾接触过培训机构课程的学员纳米体育,因其本身有退费需求,很容易因心急上钩;另一类则是并未参加过培训课程的人士,但因受好奇心驱使,贪小便宜而吃大亏。不管怎样,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一步步引诱受害人掉入陷阱。被骗者即使在过程中发觉异样,也可能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无奈陷入深渊。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分析到,这类退费诈骗精准获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以及消费记录,根据当下最新形势不断进行话术包装,借助线上渠道、线下包裹“广撒网”,试图降低消费者的警惕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诈骗手段不断更新,有的诈骗分子仿冒公章,甚至还会“贼喊捉贼”提醒消费者认准他们;不法分子行踪隐蔽,背后通常拥有专业团伙,也导致了市场上频现受害案例。

  对于频发的退费诈骗现象,警方再次提醒,所有正规退款,会退回至缴费的原账户,所有以购买国库券、基金、理财等形式的退款都是诈骗;不要轻易点击或者扫描陌生人发来的各种链接或二维码,更不要在陌生App或链接上进行支付。

  苏筱芮同样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应当树立警惕意识,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轻信陌生短信或来电;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当通过官方渠道与指定培训机构取得联系或核实情况;尤其是遇到资金转账、消费类行为,保持谨慎态度,对于无法确认身份的机构或是无法辨认真假质量的商品不轻信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