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晚报•数字报刊平台纳米体育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7-15
 纳米体育汪平涉猎甚广,在音乐、书画、主持领域均有建树。他创作了上千首歌曲,其中数十首在全国、省市获奖。书画作品多次在宁波、上海、北京以及欧洲、日本、泰国等地展出。汪平的身影活跃在甬城官方及民间的各类文艺活动中,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传统戏曲,如京剧、越剧、沪剧、甬剧等样样拿手。他秉持传统但不拒绝时尚,痴迷乡音乡韵也深谙都市文化的趣味。  令人诧异的还有他的年轻态,蜷曲的头发,白皙而秀气的脸庞,细长

  纳米体育汪平涉猎甚广,在音乐、书画、主持领域均有建树。他创作了上千首歌曲,其中数十首在全国、省市获奖。书画作品多次在宁波、上海、北京以及欧洲、日本、泰国等地展出。汪平的身影活跃在甬城官方及民间的各类文艺活动中,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传统戏曲,如京剧、越剧、沪剧、甬剧等样样拿手。他秉持传统但不拒绝时尚,痴迷乡音乡韵也深谙都市文化的趣味。

  令人诧异的还有他的年轻态,蜷曲的头发,白皙而秀气的脸庞,细长的身形,眼前的他总是那么时尚、洒脱、洋气,怎么看都不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的人。

  汪平,原名汪持平,1957年出生。现任鄞州区广播电视台音乐监制,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集作曲、演唱、主持、书法艺术于一身。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协会员、鄞州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香梅画院副院长等。

  如果你把汪平看成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那就错了。事实上,他的人生曾历经坎坷。他干过各种粗活,开山、挑担、制茶、割稻、做泥水匠……他有许多朋友,三教九流他都一视同仁。他喜欢帮助人,但从来不去求人。在台上挥洒自如、光彩四射的他,在台下常常是沉默少言的。在热闹的聚会中,他温和谦逊,一旁,总是在倾听、观察。这一切,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关。

  汪平的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千金,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曾考入上海女子美专学习画画,上海滩的报纸曾登过她的画作。如果没有战火,她完全可以在艺术上得以深造。她回乡后嫁到宁波鄞南古村走马塘村汪家。幼时的汪平,经常看妈妈闲暇时作画,唰唰几下,妈妈的笔下就出现了小桥流水或鸟兽虫鱼,太神奇了!他也学着在纸上涂鸦。如果说喜欢画画得益于母亲,那么书法则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或有人家婚嫁寿诞,常应左邻右舍之求铺纸磨墨,书写对联,汪平自然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读书时,因为汪平字画皆优,老师就让他负责每期的黑板报,这让汪平十分自豪,从而对书画艺术有了更多的兴趣。那时纸笔很少,汪平清楚记得,为了买一张铅画纸,他和一位同样喜爱画画的好友经常从姜山走到宁波,又从宁波走回姜山,这几乎要花去他们一天的时间。当时的铅画纸是2角4分一张,那个年代对他们来讲已经很奢侈了,这来回六十里,两个小家伙把纸小心翼翼地包卷起来扛在肩上,一路脚步轻快,心情雀跃。

  父亲待人随和,在走马塘村有很好的人缘,但对子女的家规很严,他要求子女凡事自立,乐于助人。虽说家里的条件还不错,但是父亲从来不娇惯孩子们。他们兄弟姐妹和村里人一样,要干家活,纺麻、剥蚕豆、掳草绒,甚至凌晨三四点起来随周边人群去田畈拔秧,挣一些碎钱。

  别看汪平在艺术上硕果累累,其实他的成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一切所得,完全因为自强好学。

  “文革”中,可读的书很少。汪平常常和几位爱好文学的同学一起,悄悄钻进已经被封锁了的姜山中学图书馆,把书“偷”出来,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通宵达旦地抄写。看完,再悄悄去换。那时,他们格外珍爱所抄藏的普希金、艾青、臧克家等中外诗家的作品。那时,正是8个样板戏盛演的巅峰时期。汪平的哥哥汪文哉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而且能拉一手好胡琴。汪平善于模仿还迷上了样板戏纳米体育纳米体育,且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于是哥哥就成了他的专职琴师。闲的时候,哥哥会用自行车驮着汪平去宁波京剧团的朋友处过把瘾。在地区京训班的一次招考中,汪平因为唱功好进入复试。只是当时讲究的是“三突出”,英雄形象必须高大威武,身板瘦弱的汪平最终没能迈入戏班的门槛,这让少年的汪平很是失落。

  1976年,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怀着一颗红心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念想,汪平毅然报名,成了东钱湖福泉山农场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开山、挑担、插秧、制茶……茶场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活。山顶上只住着汪平和工友十多个人,陪伴他们的是满山的风和清脆的鸟叫。别看汪平体型瘦削,筋骨体力倒不赖,百斤担子他能从山下一路挑到山上。在冷僻、闭塞的环境里,他想着怎样让生活过得有意义。于是,每天清晨,他练拳、做俯卧撑。冬天,他坚持洗冷水澡。完工回来,他对着空旷的山野吹口琴、拉二胡。晚上,煤油灯下他铺纸挥毫,练习书画。一架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成了他获取外面世界音讯的最好工具。农场的生活,让汪平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同时,也形成了他后来知足常乐,宁静淡泊的心态。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着如画美景,听着天籁之音,他内心有了强烈的抒情遣怀的愿望。他开始歌曲创作。从第一曲《农场之歌》开始,一首首浸润着茶香和泥土气息的歌曲作品从他笔下流出。他频频投稿,不少歌在当时的鄞县文化馆、市群艺馆及省编印的刊物中选登。第一次拿到刊有自己作品的册子时,汪平的手颤抖了,他看了又看,接连几天都在兴奋与激动中。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成了《创作歌曲》《抒情歌曲》等一些音乐杂志的业余作者和积极投稿者。常常在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工友们一个个入睡了,汪平还在他的音乐和书画的艺术世界里缅想、徜徉、漫游、跋涉……其实,那时的他已经引起了宁波乐坛的注意,但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因为他无法走出这片大山……为此,汪平特取了一个笔名———磊石,意喻身处僻壤,沉淀积累,要如顽石一般坚定。

  1978年,汪平进入鄞县(鄞州)食品公司姜山食品站工作。这时候的他有条件参加县里面组织的一些文艺创作活动。创作势头强劲的他,常有音乐作品推出,汪平也进入了有关媒体的视线。一次,汪平接到通知到鄞县广播站录一组创作歌曲,录完后,资深播音林枫老师拿着报上的一篇小通讯让汪平读一下。汪平不明就里,认真读了一遍。这时,老师的脸上漾起了满意的笑容,广播站正好需要男主播呢。就这样,经过反复考核,1979年,汪平被选调到县广播站,成了鄞县广播第一代男主播,兼任文艺编辑,从此开始了自己真正喜欢的电台工作,一干就干到了现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万象复新。文艺领域也迎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汪平赶上了好时候,他大量聆听中外经典名曲,刻苦学习乐理知识,倾心打造自己的栏目。《音之海》《心灵空间》《金曲大篷车》《戏曲唱段欣赏》等几个广播专栏拥有相当的听众群。通过电台这个窗口和平台,他的不少原创作品传向听众,他的主持、作曲、演唱、书法等多方面的才华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运用。如果说,广播是他的主旋律,那么,音乐、书画艺术则是他的和声。2001年,“汪平音乐作品演唱会”成功举行,著名歌唱家于文华应邀前来参演他的经典作品;2006年,他的书法作品随中国文化艺术交流考察团赴欧参展获得金奖,并被授予“杰出艺术家”“中欧文化艺术特使”称号;2009年,《汪平30正秋歌曲精华录》出版。同年,他被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授予“华人艺术界资深书法家”称号;2011年他应邀赴日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参加在东京举办的“中日艺术家书画作品展”;次年10月,他再次应邀东渡,参加第十七回全日中展的特别艺术个展,并被授予“日中艺术大使”奖;2016年,“汪平形意书画艺术展”在东钱湖宁波画院开展。作品中满是创意纳米体育,可谓“墨中有韵,韵中有律”。“字体的大小、高低,墨色的浓淡,节奏的把握都很到位,这应得其音乐修养的帮助吧。”上海香梅画院院长范长江的评论,一矢中的。